组织扁平化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之一,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改变了原来层级组织结构中的企业上下级组织和领导者之间的纵向联系方式,平级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方式以及组织体与外部各方面的联系方式等。
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失误,降低管理费用,扩大管理幅度。
组织扁平化产生的背景
扁平化组织结构所隐含的人性假设是 "自我实现人"。该假设认为,人除了有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发挥自己潜力的欲望。基于这样的人性假设,建立较为分权的决策参与制度,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其理论基础不能够完全成立。扁平化思想产生受学习型组织的启发。学习型组织是扁平的,即从最高的决策层到最低的操作层中间相隔的管理层级很少,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生产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是扁平化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面对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组织必须做出快速反应和迅速决策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无疑增强了组织快速反应的能力。
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特点:扁平结构是指组织的管理幅度较大,从而形成管理层级较少的组织结构。
主要优点
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而且由于管理幅度较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满足感。
(1)信息传递速度快、失真少;
(3)便于高层领导了解基层情况;
(4)主管人员与下属能够结成较大的集体,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5)主管人员工作负担重,因而更乐于让下级享有更充分的职权。
主要缺点
由于管理幅度较宽,权力分散,不易实施严密控制,加重了对下属组织及人员进行协调的负担。
(1)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大,负荷重,精力分散,难以对下级进行深入具体地管理;
(2)对主管人员的素质要求高,而且管理幅度越大,要求就越严格、越全面。当缺乏这样的主管时,只得配备副职从旁协作。这样,正副职之间的职责不易划清,还可能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
(3)主管人员与下属结成较大的集体,随着集体规模的扩大,协调和取得一致意见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与传统组织机构的不同
传统意义上的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源于经典管理理论中的"管理幅度"理论。管理幅度理论认为,一个管理者,由于其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随着下属人数的增加,可能存在的相互人际关系数将呈指数增加,信息量和管理难度也是如此,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一个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一般地,基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15-20人,中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10人,高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7人。
当企业或组织的人数确定以后,由于有效管理幅度的限制,就必须增加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当组织规模扩大而管理幅度又有其极限时,管理层次就会逐步增加。那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员工人数可达几十万人,管理层次就更多了。
传统管理理论大多是围绕层级结构的组织特点提出的,例如,有"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之称的法约尔所提出的"管理十四条原则"就是如此。按照法约尔的理论,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请示汇报。这在传统理论中被奉为经典。但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经典管理理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倘若按照法约尔的理论,IBM最高决策者的指令要通过18个管理层最后传递到最基层的执行者,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失真、扭曲就更不可避免了。
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但这种组织形式却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产生了一大批被称为"恐龙"的超级跨国公司,企业管理层次已经多得难以使其有效运作;二是外部环境迅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用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这种变化:"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葛洛夫为此提出了"十倍速变化理论"。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快速应变,具备极强的适应性,而管理层次众多的层级结构所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对变化的快速感应能力和适应性。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所遇到的难题呢?经研究发现,扁平化是最有效的办法。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分权管理的趋势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扁平化组织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然而,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改造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忽视了本质性的东西,那就是对人和企业文化的再造。
自韦尔奇成功再造通用电气之后,扁平化组织结构逐渐成为一种管理时尚,并西风东渐,被我国不少企业所接受和践行。然而,像很多时髦的管理概念(如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一样,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造的结果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企业的业绩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问题究竟是出在扁平化本身还是别的什么地方?
扁平化组织结构跟传统组织结构相比,其优点在于灵活、民主,能减少官僚主义,加强内部沟通,并且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创造性,能够更加迅速地对包括消费者需求在内的环境变化做出反应。1981年韦尔奇就任通用电气公司CEO后,对通用电气的管理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l981年到1992年,该公司被裁撒的部门多达350余个,管理层级由12层锐减至5层,副总裁由130名缩减至13名。通过这一番改革,通用电气的官僚主义大为减轻,灵活性明显提高。
但是,为什么扁平化在通用电气公司就成了灵丹妙药,而在另一些企业里的效用却很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模仿者忽视了本质性的东西,即对人和企业文化的再造。
韦尔奇写信优秀人才成就伟大公司。在韦尔奇时代,人才培养在通用电气公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担任CEO期间,韦尔奇花了大量时间与人力资源部一起共同"造人"。通用电气公司因此成为经理人的西点军校,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试想一下,如果通用电气公司缺乏坚实的人才基础,不论是六西格玛还是扁平化,都不会做出什么成效。
在实行组织扁平化之后,企业的管理层级减少,随之而来的是管理幅度增大和管理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决策权的分散。企业必须重新分配决策权,即重新划分权力边界。企业管理者要回答一个问题:应保留哪方面的决策权,哪方面的权力应该下放,下放到哪个层级。倘若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可能造成某些层组的管理人员乃至最高管理者权限过于集中,甚至会导致混乱。
二是中下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权力向下转移后,中下层级的管理者不仅会遇到更多的决策问题,而且需要其指导和监督的员工可能也会增加。此时,倘若这些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没有相应提高,就有可能出现强力控的倾向或者失控,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将企业引向无序。
三是员工的素质。在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之后,企业会更多地依靠员工的自觉与能动性,一些企业会赋予普通员工特定的决定权。这一方面可以减轻中、下层管理者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希望通过组织的扁平化解决信息传递缓慢乃至失真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但令人失望的是,信息传递通道顺畅与否与组织结构的扁平程度并无直接关系。扁平化并不必定意味着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最高管理者并不因为企业实行了扁平化组织结构而就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他所掌控的企业。
事实上,信息传递效率除了取决于渠道节点的多少之外,还取决于内部沟通的有效性,因为除了某些信息可以通过一定渠道进行传递之外,很多人在传递其所掌握的信息时是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换言之,他可以在规章制度允许的条件下决定是否和如何传递自己掌握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