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的“组织中的信任”这一话题,是一个理论讨论和挖掘,不以解决特定具体问题为目的。强调这一点主要是需要厘清,具体问题总是涉及诸多的个性特点,一个抽象框架下的讨论不可能涵盖诸多个案的个性。
既然是抽象框架的理论讨论,那预设的制高点就是在于挖掘组织创造力,提高效率,创造财富。道德、情感、历史、文化、正义等等皆是以效率为优先点下无差别的要素。换言之,这里提及的组织中的信任,是一个与道德无涉的概念。
信任为社会进步带来效率
信任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成本,保证了社会进步的效率。信任的对立面是怀疑,其带来的交往成本,是社会完全无法承担的。无罪推定(或者说人不得自证清白)这个原则,是随着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演化而来的生存策略。
社会制度安排应当做的,就是将这个生存策略优化并且制度化,保障人类社会是一个最大限度相互信任的社会,并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效率。信任就是效率的血液和生命。
现代商业组织中有关信任的三组法律关系
我试图从现代商业组织(通常是以公司做为组织形式。典型的公司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前者具备鲜明的人合性,即组织的所有者股东,通常都是公司管理者;后者是所有者股东与管理者分离的典型形式,即所有者股东通常不参与经营,管理者即为职业经理人。今天分享中提及的组织、企业、公司,可以视为同一外延的概念)的组织结构出发,来探讨分析信任机制的发生和建立。
在此,特别提出组织中的主体构成及各主体间的三组法律关系:
(1)企业所有者与劳动者及其关系。这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的劳资关系。资方:所有者,即股东。劳动者:包括企业中的管理者与执行者。
(2)企业管理涉及的关系:是经营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工职责不同的上下级关系。
(3)劳资关系,实际上又分解为两个部分:
第一是企业所有者(即股东)与公司经营管理者(即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这里更多地是涉及公司治理结构,属于公司法规范和调整的内容。
第二是企业与执行者之间在的关系,这才是劳动关系大量涉及的领域。而这类关系的实际参与主体,往往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即职业经理人和执行层。也就是企业管理最大量涉及的,一种分工职责不同的上下级关系。也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区分这几组法律关系的意义在于,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中小企业中,企业管理层,特别是核心高管层,常常具有股东身份。员工持股计划,也被视为激励手段中的灵丹妙药。这种身份混同,常常会在实务中给当事人造成定位和选择方面的困惑。
由于我们长期被灌输的剩余价值论和剥削观,所有者身份和管理者身份的混同,往往会在公司管理过程中制造一定的混乱。
这种混乱源于劳动立法的主流价值观。传统教育中,劳动关系、劳资关系界限模糊不清。劳资关系天然对立且处于不懈斗争的状态。我是70后,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有一个被长期过度灌输的概念:剩余价值和剥削。这几乎是目前整个劳动立法的前提预设的价值观和伦理基础。
这一主流价值观预设下的法律制度,为企业管理中上下级之间信任的建立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和难度。我认为现行劳动立法的伦理基础,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中信任机制的建立。
企业内部基础信任之源: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
企业这一组织形式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将不同层次的利益和约束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组织本身一经设立,即具有其自身的,不以其创始人意志为转移的生命力(这是从生物学角度解读的: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行为是若干具体个人行为和意志的集合体,不可能仅仅是某一个强权创始人的意志)。根本原因就在于,组织是人的集合体,必然是个体意志的合力决定组织生长的方向和生命力的强弱。
个体欲望激发越深,个体的创造力就越大,组织的制度安排就是负责将这些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加以整合,形成组织整体的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个创业者,通常都是一个组织的创始人,或者说创始人之一。创业者对于组织本身具有不以创始人意志为转移的生命力这一点,认识和执行得有多到位,企业的生命力就有多长久。
(一)企业各层级之间,沟通达成契约
那么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确保企业里大多数管理层、员工在工作中持续保持工作热情,不动摇、不懈怠、不溃散?
首先要了解持续保持热情的动力从何而来?人类是道德动物。人类一切行为的热情和动力都是来自于生存和发展的欲望。要想一个人的行为持续地保持热情,重点是在于以对应的利益去激发并约束一个人的欲望。任正非有一篇文章,说的就是他抓住了五个人的欲望,从而成就了华为。一家企业管理的成与败、好与坏,背后的逻辑都是人性和欲望的逻辑。
不同品类的人的欲望,依靠不同层次的利益和约束来激发和维系。普通的人,安全感、对物质的饥饿感,是最能激发其欲望的利益。智力层面较高的人,成长的愿望与野心、成就感,是最能激发其欲望的利益。拥有超我意义的人,使命感、自我实现,才能与其欲望想匹配。
无论何种划分,核心实质都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充分结合。对企业高层,要以一致的核心价值观营造使命感,不过今天要分享讨论的重点是,如何为中层营造危机感,对基层激发饥饿感。
绝大多数时候,对于企业中广大的中层和执行层,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本就不具备激发其热情的意义。激发和凝聚中层和执行层热情的重点是:上下级之间,沟通真实的利益诉求,依靠商业标准下的诚实信用的沟通达成的契约。
(二)企业各层级真实利益诉求的核心:寻求共同利益
何谓真实利益诉求?单纯有形的物质利益,包括一切财务上可计量或不可计量的无形资产。强调互惠互利的商业标准下可计量及不可计量利益,意义在于给各方清理需求。
对员工来说,需求的是专业上的引路和指导、职业生涯资历的积累、领导充分授权下的个人成长、个人信用品牌和人脉构建等等;
对企业而言,需求为:职员工理解和执行力到位,主动性被充分激发,不消极怠工,离职交接清晰到位,不在同事间散布消极言论等等。
真实利益诉求的沟通,我们需要放下价值观、愿景、贡献、上进、等高大上的词汇。我们可能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愿景,但可以有充分沟通达成一致的契约,作为共同利益一致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