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010-68988613欢迎访问明德经纶官网

资讯详情

News Show

张瑞敏最新观点:好的商业模式是一场无限游戏

浏览量:784 · 时间:2016-08-12 11:02

 

深度交互才有用户体验

穆胜:一路观察你的观点,我发现,你和传统企业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你不谈消费者,不谈顾客,而谈用户,并且将用户放在了商业模式的核心位置。

 

张瑞敏:消费者或顾客是无名无姓的,今天我把东西卖给你,明天我就找不到你,而用户与企业是长期连接的,是可以获取终身价值的。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商业模式的基础,没有通过与用户的交互摸清他们的需求,产品和商业模式都不会持续。

 

穆胜:赞成。在经济学上,也强调需求引致供给。现在不少互联网公司都是通过海量累积用户资源,再挟用户以令诸侯,将各类资源拥有者(第三方)引入。而后,将用户分类打标(贴上标签),再将资源(如商品、资金、信息、技术)分类打标,即把供需两端都转化为数据。

 

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用算法来连接供需,就可以实现高效的成单。要实现这种效果就必须有一个庞大的用户池,海尔并非互联网时代的抢滩者,未来会将各个小微(从海尔自主经营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微企业)形成的用户池连通在一起吗?

 

张瑞敏:当前大多互联网企业都是采取流量变现的模式,但我认为,应该从“做流量”转向“做用户体验”。“做流量”是为了“卖货”,但如果是“做用户体验”,就一定不能光是为了“卖货”,而是要有深度的“交互”。

 

正是因为这样的理解,对于用户池的问题,我倒认为现在并不一定要强行把小微分别产生的用户群连起来,还是让他们自组织。其实,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需求倒逼过来了,自然就会产生要连通用户池的需求。比如,冰箱小微就把冰箱用户发展起来,结果鸡蛋供货商说,我不但可以供应你们的用户,还可以供应给海尔烤箱的用户,能不能让我们连接起来?

 

穆胜:这个思路是与转型电商的传统企业极其不同的。很多传统企业都希望用自己的资金实力,烧出一个用户池,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还都是基于自己的想象。殊不知,互联网企业烧的是资本的钱,人家还走得比你早。而如果依附于一个互联网生态,如BAT,获得付费的流量,这样又会受制于人。像你说的,从用户体验出发,似乎是一个有希望的方向。毕竟,现在的风投基本上也不会再投大流量入口的项目,而是做重度垂直了。

 

张瑞敏:我们不会去想象用户的需求。一方面,我们希望发展微商(基于海尔小微的互联网商业体),用小微作为单位去寻找用户的需求。我们有一群群的小微在与用户进行深度交互,去获得他们的需求。他们都是年轻人,而且我们又有机制,让他们有动机把事情做好,不会捆绑他们的手脚。他们应该有很大机会能够找到用户。

 

另一方面,在线下则是进入到社区,通过快递柜实现对于用户资源的连接。这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我很同意凯文·凯利的判断,未来最大的电商一定拥有最大的实体店。因为实体店能够提供的深度交互和用户体验,是线上无法满足的。

 

但你要把现在的实体店硬生生接到线上,一定接不上去。为什么?很简单,因为电商给你带来的那两个优势,实体店都不具备。第一是低价,第二是速度。强行嫁接一定不能融合。我说的实体店不是这类实体店,而是深入社区的实体店。当我们把微商与社区实体店结合起来,实体店就不仅是出货的终端,更是服务的终端,能制造深层的用户体验。

未来是社群经济

穆胜:你的意思是实体店一定是社区化的,深入生活场景的?

 

张瑞敏:对。现在中国商界的状态是什么?凡是线上做得很好的,都不太会做实体。做实体很深入的,都是传统产业的,做线上又不内行。这两者之间,其实谁要能把线上线下融合起来,谁就能获得成功。融合就体现在社群经济上。

 

美国人写的平台经济模式,主要说的也就是这个社群经济。

 

第一,企业的财务报表原来关注的是资产增值和现金流量,现在变成你有多大的社群资产。这个话进一步的意思是,今后企业的利益是产生在企业外部,而不是产生在企业内部。企业外部是什么?就是用户,用户不是消费者和顾客,而是完全和企业以社群形态融合在一起的。

 

第二,这个平台必须有两个要素,第一个是“零摩擦参与”,第二个是能不能产生“换边效应”。我们现在的物流“车小微”,就有这么一点意思。我们的物流有九万多辆车,没有一辆属于我,每辆车一个司机加一个服务人员,十几万人,也没有一个是我企业的在册员工,但是他们的订单都上我这儿来了,他们的工资由我们开。全国那么多车队,谁好谁不好,我不知道,你愿意进就进,进来以后,用户评价不好,你就出去,这就是“零摩擦参与”。

 

什么是“换边效应”呢?现在有一些司机作为车小微,自己也可以发展出一个车队,这时,他就不是司机身份,而变成一个可以释放用户需求的身份,他的身份换了。换边意味着网络里头生态可以融合起来,否则,这个网络就会很生硬,就是单纯的你卖货我买货的关系,这就有问题。

 

穆胜:你提到的这个换边效应是“供需换边”。我也注意到你提到的“社群”与当下互联网人口中用户端(需求侧)的“社群”不同,已经扩展到了“资源端”(供给侧)。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呈现网络状连接的,而资源也是呈现网络状连接的。平台制造了便利,让我们可以在线整合各类资源,为不同用户形成若干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当这些连接长期存在,企业就形成了一种类似社群的生态。

 

甚至,从长期来看,用户与资源之间的供需间隔也会被打破,在一些场景里,用户也是投资者、设计者、生产者、营销者……大家就真的没有了身份,变成了具备价值、等待连接的节点。

 

张瑞敏:对。当用户在社群中感觉到了模式带来的价值,也会把自己转化为资源的提供方。这样一来,供需双方就打破了身份的限制。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我并不是说,基于庞大的流量用大数据做“变现”的模式不好,而是说,这样的模式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联系

Contact


服务热线 : 010-68988613

办公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

工作时间 : 周一到周五 9:00-18:00

明德经纶大学

版权所有 © www.mdjlb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501059号-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