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重心正在从“物”转移到“人”
▸ 商业驱动力正在从“流量”转换为“关系”
▸ 商业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换为“价值观”
社群+企业行动路线图
连接者 的战争已接近尾声
20年前Internet进入中国,一开始被翻译为信息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所达之处,所有的内容供应者的利基模式被全面颠覆,连接者控制了信息的分发权,从而夺取了利益重新分配的能力。或者说,在消费者和内容供应者之间设立了新的关卡,“雁过拔毛”、设卡收费,阿里和百度最典型,马云称之为“国家模式”。
现在,BAT把持了社交、搜索和电商的三大入口,服务市场——O2O领域则发生了多起重量级的并购案,这也意味着,连接者的战争已近尾声。当然,还有试图从硬件的角度开辟新的连接入口,比如雷军和贾跃亭,但他们到底能否实现有效闭环,还是一个问号。
在连接者看来,世界是平的。因此,内容无差别,只有商业估值的不同。所以近年来,腾讯系和阿里系在内容上的收购,让人眼花缭乱,也许他们心里也没底,于是就索性分别押注赌赛道,这便是所谓的“赛道战略”。
而在内容者看来,世界是圈层的,“不平”才有差异性,连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内容的价值只有构筑城池,才会凸显出来。
连接者与内容者,是属于两种基因的“动物”。与能力无关,与人才无关,与资本无关。你用连接者的逻辑做内容者的生意,战略就是错的。用马云和马化腾的方法打不赢内容者的战争。无数的大小败局,都死于既做内容,又做连接,两线作战,失血而亡 。
内容与连接,你只能发力于一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是再建一个同质的连接平台,而是只专注于内容的核心建设,建设属于自己的社群。把连接视为基础性工具,尽量将连接的成本趋近于零(这点很重要)。这便是社群经济的战略诉求。
连接者的互联网是平的,内容者的互联网是有价值观的,这就是新世界里的两种做法。
后市场经济 时代,大众消失了
我们甚至可以把社群经济,看成是一种后市场经济模式,即所有的交易互动,先是建立在价值观认同的前提下,“产品—人”的关系倒置为“人—产品”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内容的大规模定制和生产的柔性化终于实现了。
社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
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孩子们愿意天天在广场上撒野,成年人则希望找到有同类的角落。这是互联网社群得以存在的理由。一个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里,喜欢美食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高尔夫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旅游的人在一个社群,每年有一百万净资产可以投资的人在一个社群。
一个人会有很多爱好、身份和标识,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里,但在同一个社群里的,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一定是互为认同的。能够将人从广场上拉到社群里的,只有内容,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手段。因此,社群的红利属于内容者,而非连接者。
社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
价值观的嵌入,将微妙地改变平台的流量分发模式,以内容黏联的方式把人群切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连接者的作用将以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身份出来,社群的黏联度越大,超级平台连接者的话语能力越弱。
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可,对于拥有价值观的族群最有效果,也就是说,理性中产及知识爱好者会在未来的社群经济试验中成为最主流的势力,在这个意义上,“得屌丝者得天下”变成过去时。
以价值观为驱动力的社群,将是去中心化和自组织化的。
内容而非偶像是核心所在,圈层之内的专业者被尊重,优质产品——无论是精神层面或物质层面——的价值被放大,借助互联网的工具,社群的扩张会惊人提速,而真实交互的边界成本却不会提高,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者的春天”。
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会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区隔,在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内容,并通过互联网免费工具完成连接。所以由价值观、内容、连接三方面构成的社群经济和社群实业,将会成为我国市场中全新的景象。
在商业上,社群的意义有三条:
其一,社群能够让消费者从“高速公路”上跑下来,形成真实的闭环互动关系,重新夺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其二,社群让互动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令优质内容的溢价得以实现,而消费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其三,社群能够内生出独特的共享内容,彻底改变内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向关系,出现凯文·凯利所谓的“产销者”。
社群营销 的三大核心力和价值
耐克和哈雷都知道,我们生活中需要的并不一定是一双跑鞋或一辆摩托车,而是一种同伴感与亲密感。通过将自己包装成能给人们带来同伴感和亲密感的品牌,满足消费者共同的爱好,它们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