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建设分为行为层、物质层、精神层三个层次,企业的管理也与之相应纵深进行。明人许中冶在《石室仙机》中提到围棋的九品: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月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与孙子兵法息息相通,我想企业在现代经营中也可以体现出这些手段。企业的管理史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由具到规,到象,这一脉络。美国管理学大师加利.哈默吧企业经营干脆直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手的经营,二是人脑的经营;三是人心的经营——从劳动力,到知识经济,再到人格、价值观,是这一规则的横切面。
我把科学管理命名为“脑的经营”,把文化管理命名为“心的经营”,那么现在我要提出来:真实地说,我们应该是用“脑”思考,还是用“心”?我们的智慧又真正来自何方?
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科学管理的典范,即完美的唯物主义,他老人家把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研究透后,总结出一系列的科学规范,甚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得出“规律就是规范,规范就是标准”的结论,然而,他独独忘了“人的因素”,尤其是作为个体的“人”,个体的思想让唯物主义的“让事实说话”全部蒙蔽了,因此导致马克思主义管理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科学管理”,我们的企业一直把此奉为奎臬。马克思主义是天堂,但天堂不是说理的地方。有唯物必有唯心,两者没有对错,只有此消彼长,就像每个果实都有向阳和背阴的两面,除非你是向日葵一样。
学术研究分为三类:人对物的研究,称为自然科学;人对人的研究,称为社会科学;人对己的研究,称为宗教哲学。中国热衷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世事利练达,但对另两类就是拿来主义了。马克思主义管理理念的缺失,使中国的企业开始挖老根子,佛、儒、道的各类理论拿来就成了企业的经营哲学,并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人思想的真空表现在企业管理上,构成了许多“非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的非文化”。
对大部分企业家来说,自我理想的构建往往比社会良知更重要,而这两者之间常常是有分歧甚至矛盾的。由此我们还可能想到雷锋精神,诗人顾城有句话:如果人人都是雷锋,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奇怪和不可思议啊!我们提倡雷锋精神,并不是说人人都去做雷锋,这个世界将变的多么奇怪和不可思议啊!我们提倡雷锋精神,并不是说人人都去做雷锋,更不是人人都能做雷锋,雷锋只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同样的企业应该找准自己的坐标和角色,把员工的自主性与企业和谐,使企业文化融入到社会价值观中去。
因此,中国的企业家做企业文化,私底的期望应该是“人民公社”那种文化:目标、价值观高度统一,社员团结协作,基情无限,只有付出而想不到索取。我们的许多企业家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心不齐靠制度,内容不够抓形式,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一致了,公司就有了优秀、明朗的文化。这种“形而上”,弄的我们的一些企业大猫非猫,总算满足了领导们的一些政治情绪。可惜,中国的思想家已经不多了,在构建“大同社会”的进程中,还会失去一批批的艺术家。我们从“人治”到“法制”,迈得很是艰难,从“法制”到“文治”,恐怕要等到共产主义了。
“脑”和“心”中国传统上的错位,使中国人近代才知道“脑”是“思之官”,学会理性、科学地思考问题,科学管理,然而西方又传来“文化致胜,基业长青”、“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让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又糊涂了。中国的企业还是幼童期,刚邯郸学步,学会换件衣服打打粉、摆个样子张张嘴还行,要智行合一的大“治”慧,让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的“心”,让企业由一个精准的机器变成一个感觉模糊的“有机体”,还有些麻烦了。
心是人体全身的动力泵,控制全身的一举一动,而脑只是人思考的器官,是“静态”的,心控制人的生命,而脑不能,从这一方面说,把心比喻成企业文化更贴切。企业文化完成企业从“脑”到“心”的过度,使企业的运营由自发到自觉状态。企业文化,完成了企业从“脑”到“心”的经营。
一句话,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是从“脑”到“心”的经营?老子说:道法自然。企业文化就是从“脑”到“心”的传递,就是“道”、“德”、“法”的自然经营。